• <track id="olgpo"></track>
  • <track id="olgpo"><div id="olgpo"></div></track>

      <track id="olgpo"></track>

        <tbody id="olgpo"><div id="olgpo"></div></tbody>

        云南省民族商會 官方網站

        全國氣象現代化發展綱要

        2016-02-14 09:43:40 云南省民族商會13023

        氣象局關于印發《全國氣象現代化

        發展綱要(2015-2030年)》的通知

        各?。▍^、市)氣象局,各直屬單位、各內設機構:

        為全面推進氣象現代化建設,中國氣象局組織編制了《全國氣象現代化發展綱要(2015-2030年)》,現印發你們,請認真貫徹落實。

                                                氣 象 局

                                                  2015年8月19日


        全國氣象現代化發展綱要

        (2015-2030年)

        序  言

        氣象事業是經濟建設、國防建設、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的基礎性公益事業。氣象現代化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氣象支撐經濟社會發展、生態文明建設和保障人民安全福祉的重要基礎,是氣象綜合實力不斷提升的重要標志,也是廣大氣象工作者孜孜以求的發展夢想。

        推進氣象現代化貫穿了新中國氣象事業發展的全過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氣象事業不斷發展,科技實力顯著增強,基本建成了較為完善的氣象業務、服務和管理體系,探索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氣象現代化道路?!秶鴦赵宏P于加快氣象事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06〕3號)頒布實施后,氣象現代化建設步伐明顯加快,氣象防災減災和應對氣候變化能力明顯提升,氣象綜合實力明顯增強,氣象發展環境明顯優化,氣象保障服務能力明顯提升。

        當前,我國進入經濟發展新常態,經濟將保持中高速增長并更加注重質量和效益的提升,服務業主導型經濟加快形成,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和綠色化進程加快,區域經濟協同發展格局進一步確立,國家全面改革深入推進,經濟全球化更加深入,氣象服務需求領域更廣,這些將為建設高水平的氣象現代化提供更加強勁的動力。世界科技發展步伐明顯加快,氣象科技發展更加迅猛,以信息技術創新應用為主導的科技進步將更加豐富氣象現代化的內涵。全球氣候變暖背景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多發頻發趨勢明顯,應對氣候變化、保障氣候安全,穩增長、轉方式、調結構、惠民生對防災減災和氣象保障服務工作要求更高。面對新機遇和新挑戰,氣象業務服務能力與日益增長的社會需求和要求不適應的矛盾依然是氣象事業發展的最根本矛盾,氣象預測預報準確率和精細化水平依然不能滿足社會需求,氣象軟實力不強,科技支撐能力明顯不夠,氣象核心業務科技水平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依然較大,隊伍整體素質不適應問題依然突出,全面推進氣象現代化的挑戰和壓力依然很大。

        本綱要面向經濟社會發展需求,面向國際科技前沿,結合我國氣象事業發展實際,明確了2020年基本實現氣象現代化奮斗目標,展望了2030年全面實現氣象現代化發展目標,提出了發展主要任務。

        一、指導思想和發展目標

        (一)指導思想和主要原則

        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戰略布局,堅持公共氣象發展方向,堅持氣象現代化不動搖,深化改革開放,轉變發展方式,大力推進氣象業務現代化、氣象服務社會化、氣象工作法治化,發展智慧氣象,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推動建設氣象強國,為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保障國家安全和人民安全福祉提供一流的氣象服務。

        需求牽引,服務為本。堅持面向民生、面向生產、面向決策,以服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需求為導向,以服務國家重大戰略、氣象防災減災、應對氣候變化和生態文明建設為重點,努力提升氣象服務能力和水平。

        科技引領,創新驅動。全面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大力實施國家氣象科技創新工程,突破核心業務技術,重視前瞻性基礎研究,推進科研業務深度融合,強化科技成果轉化應用,發揮人才第一資源作用,營造有利于科技創新的政策和制度環境,提升科技對氣象現代化發展的貢獻度。

        轉變方式,提質增效。從注重發展規模、硬件建設轉向更加依靠科技創新、管理創新、隊伍素質提高,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從主要依靠政府和氣象部門力量轉向全面利用社會各類資源,調動各方積極性,共同發展氣象事業。

        依法推進,統籌協調。依法發展氣象事業,依法履行氣象職責,依法管理氣象事務。注重地方氣象特色,統籌區域協調發展。合理劃分中央和地方氣象事權與支出責任,優化資源配置,促進氣象事業協調發展。

        深化改革,開放合作。全面深化氣象改革,破解影響和制約氣象事業發展的體制機制難題,激發氣象發展活力。積極主動開展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的國內外交流合作,推進氣象信息資源共享應用。

        (二)發展目標

        到2020年:全國基本實現氣象現代化?;窘ǔ删哂惺澜缦冗M水平的現代氣象業務、中國特色的現代氣象服務和科學高效的氣象管理為一體的結構完善、功能先進的氣象現代化體系。關鍵領域氣象核心技術實現重點突破,氣象信息化水平不斷提高,基本實現觀測智能、預報精準、服務高效、科技先進、管理科學的智慧氣象,氣象整體實力接近世界先進水平,若干領域達到世界領先水平,氣象保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能力顯著提升。

        ——高效普惠的公共氣象服務?!罢鲗?、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氣象防災減災工作機制內涵更完備,法治化程度更高。氣象災害風險管理業務化運行,氣象預警信息基本實現公眾全覆蓋。重大活動和重大突發事件氣象保障能力達到世界領先水平。公共氣象服務多元供給格局逐步形成,市場機制作用得到有效發揮。氣象災害應急避險與自救互救知識城鄉普及,公民氣象科學素養明顯增強。全國公眾氣象服務滿意度穩定在85分以上,公共氣象服務和氣象防災減災效益顯著提高。

        ——科學有力的氣候變化應對支撐。圍繞氣候安全保障和應對氣候變化內政外交戰略部署的決策支撐能力顯著增強。氣候變化事實分析、檢測歸因及地球模式研發等關鍵科學領域取得明顯進展,具備對中國和亞洲區域氣候變化進行系統監測、預測和綜合影響評估的能力。初步建成中國氣候服務系統,極端天氣氣候事件應對能力、災害風險管理能力顯著增強。參與國際氣候變化科學評估和制度建設的能力不斷提升。

        ——綜合先進的現代氣象業務。全面實現觀測業務自動化,逐步實現天空地基相結合的網格化立體探測能力,基本實現大氣三維綜合狀態(準)實時獲取能力,初步實現部門主導、行業協作、社會參與的觀測與保障體系,觀測準確度全面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完善無縫隙、精細化、格點化的預報預測業務體系。暴雨預報準確率接近世界先進水平,臺風預報能力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建立基于影響的氣象災害預報和風險預警業務體系,提升精細化公共氣象服務業務水平。

        ——高度集約共享的氣象信息化體系。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提升涵蓋氣象業務服務和管理全鏈條、滿足不同用戶需求的網格化氣象信息服務能力,建成資源高效利用、數據充分共享、流程高度集約的氣象信息化體系,為實現智慧氣象提供堅實保障。

        ——堅實有力的科技人才保障。氣象業務重大核心關鍵技術實現重點突破,科研業務融合更加緊密,科技成果轉化應用水平明顯提升,評價激勵機制進一步健全,科技對氣象現代化發展的貢獻度顯著提高。氣象人才素質穩步提高,人員結構更加合理。高層次領軍人才的科技影響力顯著提高。創新團隊在國家氣象科技創新工程中發揮重要作用,若干團隊入選國家級創新團隊。人才隊伍培訓能力進一步提高,人才成長環境更加優化。

        ——持續優化的氣象發展環境。逐步健全和完善結構合理、層次分明、科學配套、內容完備的氣象法律法規體系和標準體系。氣象發展戰略、規劃、政策、標準等的制定和實施力度進一步加強。氣象標準完備率達85%,應用率達90%。氣象行政管理體制及相應的財務體制進一步完善。依法發展氣象事業政策環境優化,依法履行氣象職責基礎堅實,依法管理氣象事務水平明顯增強。

        到2030年:全國全面實現氣象現代化。全面建成適應國家戰略發展需求、滿足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現代氣象服務體系。全面建成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現代氣象業務體系,具備全球監測、全球預報、全球服務的業務能力。氣象監測預報服務產品的時空分辨率更加精細,天氣氣候一體化的無縫隙監測預報預測業務更加完善,氣象服務全方位融入經濟社會相關領域。全面建成科學高效的氣象管理體系,科技創新爭先、優秀人才輩出、氣象法治完善的發展環境進一步優化。

        ——全面建成中國特色現代氣象服務體系。實現氣象災害預警信息服務手段、傳播渠道及影響區域全覆蓋,國內城鄉公共氣象服務均等化。在全球氣象災害預警、氣候服務、空間天氣、衛星氣象、航空氣象、應急響應等領域建設若干世界氣象組織區域專業中心。具備全球規避氣候風險和應對氣候變化的服務能力,在全球氣候服務框架中發揮示范引領作用。

        ——全面建成世界先進水平的現代氣象業務體系。建成天基、空基、地基一體化的地球系統立體綜合觀測系統,形成完善的國內外氣象信息交換與共享機制。數值天氣預報模式與資料同化、氣候預測和氣候系統模式、資料質量控制及再分析等三大業務核心技術水平進入世界前列,發展建立天氣氣候一體化模式系統。氣象服務業務能力明顯提升,預報預測預警準確率和精細化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全面建成科學高效的氣象管理體系。適應科技創新與優秀人才成長要求的政策制度環境進一步優化,有利于氣象事業發展的體制機制法治環境進一步完善,氣象發展戰略、規劃、政策、標準等治理能力進一步提升。

        二、大力提升氣象防災減災和公共氣象服務水平

        (一)加強氣象防災減災能力建設

        氣象防災減災體系。完善“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氣象防災減災工作機制,建成覆蓋城鄉的氣象防災減災組織體系。健全氣象防災減災法律法規和標準體系。發揮各級政府防災減災的主導作用,將氣象防災減災納入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規劃、政府績效考核和公共財政預算。推進部門間信息共享和應急聯動,深化防災減災資源整合。創新鄉鎮、社區氣象防災減災與服務保障工作體制機制,全面推進城鄉氣象防災減災社區(村)建設,發揮社區組織和公民在氣象防災減災中的重要作用。

        氣象災害風險管理。建立規范的氣象災害風險管理業務。完成氣象災害風險普查,建成分災種、精細化的氣象災害風險區劃業務。建立常態化的氣象災害與次生災害多部門聯合調查機制。建立氣象災害風險預警業務和基于影響的氣象預報業務,實現從災害性天氣預警預報向氣象災害風險預警轉變。開展臺風、暴雨、干旱等主要氣象災害的定量化風險實時評估,依法加強對城鄉規劃、重大建設項目的氣象災害風險評估。推進氣象災害風險分擔和轉移機制,推動建立氣象類巨災保險制度。開展氣象防災減災服務效益評估。

        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發布和傳播。建成部門聯合、上下銜接、管理規范的國家預警信息發布體系。依法明確大眾媒體和有關企業在突發事件預警信息傳播的職責和義務,充分發揮新媒體和社會傳播資源作用,形成氣象災害等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與傳播的立體網絡,消除預警信息接收“盲區”。

        (二)提升公共氣象服務均等化水平

        城鄉公共氣象服務。創新服務手段,廣泛利用新媒體、新技術,在滿足公眾普適性氣象服務需求基礎上,推進個性化、交互式、智慧型、基于位置的智能氣象服務,實現公共氣象服務城鄉全覆蓋和均等化。推動氣象服務融入“智慧城市”建設,將氣象服務納入城鄉“網格化”管理平臺,提高城市安全運行氣象服務保障水平。統籌和深化氣象為農服務“兩個體系”建設,適應現代農業發展方式轉變,創新氣象為農服務機制,融入農業、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建立長效機制,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新農村建設提供有力支撐。

        國家重大戰略和重點領域氣象服務。加強面向不同行業和領域的專業氣象服務系統建設,大力發展面向農業、交通、環境、衛生、海洋、航空、航天、能源、林業、水文、旅游、物流、金融等國民經濟重點行業和領域的氣象服務。將氣象服務主動融入國家新型城鎮化、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建設和農業“走出去”發展戰略的實施,開展伴隨式的專項氣象服務。

        公民氣象科學素養。加強和改進氣象科普工作,廣泛借助社會資源提高氣象科學知識的社會普及程度,增強公民氣象科學素養和氣象防災自救能力。將氣象災害防御知識和氣象科普宣傳納入義務教育。加強氣象文化設施和氣象科普宣傳教育基地建設,改進和豐富氣象科普工作的內容和形式,擴大氣象科普工作的覆蓋面。

        (三)推進氣象服務社會化

        公共氣象服務供給。發揮政府在公共氣象服務中的主導作用,將公共氣象服務納入國家基本公共服務體系、規劃和財政保障體系,建立和完善政府購買公共氣象服務制度。發揮氣象事業單位在公共氣象服務中的主體作用,建成適應需求、快速響應、集約高效的新型公共氣象服務業務體系,強化對全社會氣象服務的支撐。培育氣象服務市場主體,激發氣象行業協會、社會組織以及公眾參與公共氣象服務的活力,發揮氣象志愿者和氣象信息員在公共氣象服務中的重要作用。

        氣象服務市場培育。制定和實施氣象服務產業發展戰略及政策,推進國有氣象服務企業集約化、規?;?、品牌化發展。鼓勵和支持各種所有制氣象服務企業和非盈利性氣象服務機構發展,保障其在設立條件、基本氣象資料使用、政府購買服務等方面享受公平待遇。培育和發展氣象服務市場中介機構,開展氣象服務知識產權代理等社會化服務。優化氣象服務市場發展環境,制定氣象信息資源開放共享政策,建成基本氣象資料數據共享平臺。實施氣象服務產業發展情況統計和信息發布制度。

        氣象服務市場監管。制定和完善氣象服務相關法律、法規和標準,強化氣象服務標準實施應用,推進氣象服務標準化管理。建成氣象服務市場信用體系,完善監督制度。強化氣象服務市場監管職能,實現氣象服務市場事中事后監管常態化,完善多部門聯合監管機制。

        三、積極應對氣候變化

        (一)加強氣候變化科學研究

        氣候變化規律認識。推進氣候變化事實、驅動機制、關鍵反饋過程及其不確定性等的研究,著力提升地球系統模式和區域氣候模式的研發應用能力,集中在氣候變化檢測歸因、極端氣候事件及其變化規律,以及多源數據融合與質量控制、極端事件風險評估等關鍵技術上,形成一批集成度高、帶動性強的科技成果。

        氣候變化監測預估。做好全球和區域氣候變化的監測、檢測與預測預估,加強對溫室氣體、氣溶膠等大氣成分的監測分析,建立綜合性、多源式的觀測平臺,加強資料共享,形成包含大氣圈、冰凍圈、巖石圈、生物圈和水圈的立體、開放、交互的中國氣候綜合監測系統。

        (二)提升氣候變化適應能力

        中國氣候服務系統。推進傳統氣候服務與各行業氣候變化應對需求的融合,圍繞國家氣候變化適應戰略,建設以基礎綜合數據庫和氣候模式系統為支撐,以農業與糧食安全、災害風險管理、水資源安全、生態安全和人體健康為優先領域的氣候服務系統。加強國家、區域、省在氣候服務上的分工協作,發揮北京氣候中心的作用,為世界氣象組織氣候服務框架的實施提供成功范例。

        氣候變化評估。發展氣候變化綜合影響評估模式,圍繞氣候變化對糧食安全、水資源安全、森林碳匯、生態環境、大型城市(城市群)生命線系統、人體健康和旅游等重點領域與特色產業的影響開展評估。推進氣候變化相關標準建設。建立重點領域評估報告的滾動發布制度,提升氣象部門參與國際、國家和區域氣候變化評估的能力和影響力。

        氣候承載力與可行性論證。以促進城鎮空間布局合理均衡為出發點,開展氣候變化背景下不同地域重大工程、城鄉規劃和安全運行,重大區域性經濟開發、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大型太陽能和風能等氣候資源開發利用等的氣候承載力分析和可行性論證,完善氣候可行性論證制度和標準。

        應對氣候變化決策支撐。充分發揮國家應對氣候變化領導小組成員單位、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辦公室單位作用,積聚跨部門智庫資源,圍繞氣候安全保障、應對氣候變化內外戰略部署與生態文明制度建設提供決策支撐。積極參加氣候變化國際制度建設,提升科學支撐水平。

        (三)強化生態文明氣象保障

        服務生態文明建設氣象布局。建立包含經濟社會發展特點及生態福祉功能的氣候承載力評估框架。建立和完善以城鎮化氣候效應、區域大氣污染治理、流域生態環境、脆弱區保護等為重點領域的國土氣候容量和氣候質量監測評估,為國家重大戰略政策制定提供科技支撐。

        生態氣象服務。完善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環境敏感區和脆弱區等區域生態氣象觀測布局,提升對森林、草原、荒漠、濕地等生態區域的氣象監測能力。建立生態氣象災害預測預警系統,加強極端氣候事件、大氣污染、水土流失與土地荒漠化等生態安全事件的氣象預警。強化生態氣象評估和生態安全氣象保障。

        氣候資源開發利用。推進氣候資源精細化評估和規劃。對重點地區進行區域高分辨率普查,形成完整的氣候資源數據庫。開展精細化氣候區劃,推動精細化農業氣候資源區劃和評價應用。加強風能、太陽能資源的多層次普查和經濟開發潛力的評估。

        人工影響天氣。完善國家人工影響天氣協調會議制度和地方各級組織領導體系,加強人工影響天氣國家級和區域中心建設,強化人工影響天氣科學研究與科技支撐,建成統籌集約、協作有力、布局合理、科學高效的人工影響天氣工作體系。建立人工影響天氣業務標準體系,實現作業的全流程監控。合理開發空中云水資源,做好突發事件應對和重大活動保障以及重點領域作業服務工作,提高人工影響天氣對生態建設的服務保障能力。

        四、加快發展現代氣象業務

        (一)建立現代氣象服務業務

        氣象服務技術。發展高分辨率精細化氣象服務技術,建立能夠精準響應用戶請求的精細化氣象服務系統。發展基于影響和風險的預報預警和定量化氣候影響評估技術,研發集氣象災害區劃、災情收集與監測、災害風險預估與預警、災害風險轉移以及氣象防災增效服務效益評估為一體的災害風險管理業務系統。發展氣象服務數據集成和挖掘技術,構建時空精細化、多要素、無縫隙的氣象服務基礎數據云平臺。發展面向新媒體的氣象服務信息傳播技術,建立全媒體融合發展的氣象服務信息傳播體系。

        專業氣象服務業務。建成國家級和區域環境氣象數值模式系統,實現環境氣象模式系統的氣象模式-污染源模式-化學模式的協同發展。強化空氣質量預報、空氣污染氣象條件預報預警和重污染天氣預警業務。推進農業氣象定量監測,加強農業氣象災害精細化短期預估和糧食產量趨勢預測,提高面向特色農業、設施農業、精細農業的氣象服務水平。發展全球海洋氣象監測預報業務,強化近海、江河湖泊大風和霧監測分析及預報業務,加強水上強對流天氣預警業務。集約發展面向流域水文、國土資源、林業、交通、衛生、旅游、能源等行業用戶定量精細的專業氣象服務業務。

        (二)提高氣象預報預測水平

        數值預報模式。發展全球/區域數值模式動力框架等核心技術,改進全球和區域高分辨率資料同化業務系統,完善高分辨率數值天氣預報業務系統。建立面向次季節-季節-年尺度的海-陸-冰-氣耦合的高分辨率氣候預測模式。建立耦合物理、化學、生態等多種過程的地球系統模式。發展建立天氣氣候一體化模式。

        預報預測準確率和精細化。實現集約化預報業務布局,完善以數值預報為基礎的無縫隙、格點化、精細化、定量化的現代天氣業務,建立全球集合預報業務系統,完善融合大數據應用的專業化、智能化預報技術體系和預報系統平臺,強化強對流等災害性天氣預報能力,發展海洋、環境、航空、空間天氣等專業氣象預報業務體系。發展基于多源融合數據的全球氣候監測診斷業務,發展多種技術方法相結合的客觀預測技術,提升氣候基本要素、氣候現象、災害性氣候事件的預測和展望能力。推進天氣氣候業務一體化發展。

        (三)強化綜合氣象觀測能力

        綜合觀測業務。發展天地空相結合的網格化、立體綜合觀測技術,研制新型觀測設備與方法,實現自動觀測、設備自檢定和數據流傳輸。完善天氣觀測網功能,建成穩定運行的高精度基本氣候變量觀測站網。優化和完善氣象雷達觀測網和風云衛星組網觀測,完善海洋氣象綜合觀測系統,基本消除氣象災害監測盲區。推進建設重點應用領域的專業氣象觀測網。統籌應用社會化觀測資源,加強數據資料共享。發展觀測數據在線質控及預處理技術,提高觀測數據可同化率。

        站網布局與保障支撐。構建科學的站網設計評估系統,評估和優化站網布局,加強不同觀測方式與觀測系統的統籌協調,建成功能齊備、技術先進的大氣探測綜合試驗基地。開展觀測系統性能和業務運行模式的綜合評估,實現綜合觀測業務集約化發展。建成信息化的裝備保障業務,建立觀測系統標準體系和質量管理體系,完善觀測系統計量檢定業務,提高計量檢定能力。

        五、著力推進氣象信息化

        (一)建立集約化氣象信息業務體系

        信息化業務布局。建立業務運行和氣象管理的信息化扁平業務體系。按照氣象信息化標準規范,建立統一標準、統一數據和統一管理的集約化氣象云平臺,形成氣象業務、服務、科研、培訓、政務管理等的“云+端”應用模式,提升氣象信息化技術水平。

        業務應用和科學管理系統平臺。應用云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物聯網等信息技術,基于標準、高效、統一的數據環境,建立天氣預報、氣候預測、綜合觀測、公共氣象服務以及行政管理等智能化、集約化、標準化的氣象業務應用和科學管理系統。以信息化為基礎,滿足不同用戶需求,加快構建和發展智慧氣象,實現觀測智能、預報精準、服務高效、管理科學的氣象現代化發展模式。

        (二)提升氣象數據質量與開放共享水平

        基礎資料業務技術能力。優化氣象資料業務流程,健全氣象資料質量控制和評估體系,提升資料處理和分析業務能力,全面提高資料質量。突破衛星、雷達等多源數據融合、資料同化等關鍵技術,建立基本氣象要素長序列數據產品、衛星長序列數據產品、均一化數據產品以及衛星、雷達等多源資料融合數據產品,推進全球及區域高分辨率大氣和陸面過程再分析,形成多圈層、多要素、長序列、高分辨率、高精度、高質量的氣象數據產品。

        數據資源整合與開放共享。統一數據編碼和格式標準,加強氣象數據資源整理編目。制定基本氣象資料和產品共享目錄,建立和完善相應監督管理政策制度,加大氣象資料和產品的社會共享力度。建立氣象與政府部門、科研機構、企業、社會間數據互助共享協作體制機制,收集相關的自然科學數據、行業數據、社會數據,滿足跨學科、跨行業的數據融合與綜合分析及信息服務的需求。實施政務數據資源整合,構建標準化的氣象行政管理信息資源庫,實現政務數據的深度共享、集中可用。

        (三)增強氣象政務管理信息化能力

        政務管理基礎平臺。建立橫縱貫通的管理數據共享及協同機制,發展國省兩級決策支持應用基礎平臺,匯集各類行政管理基礎數據及決策所需的業務管理數據,為科學決策提供數據支撐。改進國省兩級氣象政府門戶網站,滿足各級氣象部門及時準確的政務信息發布、依法行政網上審批、與地方政務辦公系統協同審批、互動交流、宣傳科普的需要。

        (四)完善氣象信息化運行保障

        基礎信息設施。提升全國氣象廣域網絡傳輸能力,擴充氣象云平臺網絡傳輸能力。充分利用國家基礎信息資源,不斷促進氣象專網與互聯網之間的深度融合。開展物聯網、“互聯網+”業務應用,引導氣象觀測與氣象服務的智能化發展。構建適應新業務格局的運行維護體系,建立健全運行維護管理標準體系。

        信息安全保障。落實信息安全等級保護制度,強化頂層設計,建立氣象部門信息安全責任制和氣象應用安全準入制度,夯實網絡與信息安全基礎,完善信息系統安全防護體系,保障各類氣象信息系統安全可靠運行。建成國家級氣象業務應急備份中心,提高氣象業務應急備份能力,滿足氣象業務與服務的連續性運行要求。

        六、加強科技創新和人才發展

        (一)強化科技引領和創新驅動

        實施國家氣象科技創新工程。圍繞高分辨率資料同化與數值天氣模式、氣象資料質量控制及多源數據融合與再分析、次季節至季節氣候預測和氣候系統模式、以及天氣氣候一體化數值預報模式系統等重大關鍵核心技術,集中資源,凝聚力量,組織協同攻關,著力提高事關現代氣象事業發展的核心領域科技創新水平。

        組織重點領域科技攻關。面向國家發展需求,面向國際科技前沿,面向氣象現代化要求,組織重點領域關鍵環節技術攻關,開展前瞻性研究。重點組織臺風、暴雨、強對流等高影響天氣監測預警預報、中期延伸期預報、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監測預測等關鍵領域研發,取得顯著進展。開展氣候變化影響、農業氣象災害防御、人工影響天氣、氣候資源開發利用、環境氣象監測預報、空間天氣監測預警等重點領域研發,形成一批集成度高、帶動性強的重大技術系統。組織綜合氣象觀測技術及數據融合應用等前沿領域研發,推動傳統業務服務升級。推進全國共性業務平臺的技術革新,強化氣象災害風險評估和氣候可行性論證技術的升級,重視氣象技術標準的研究和推廣應用。

        完善氣象科技體制機制。按照遵循規律、強化激勵、合理分工、協同開放的要求,完善科技資源、科技研發、成果轉化和業務應用有機統一、協同發展機制,圍繞業務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配置科技資源。強化業務單位技術創新與應用主體地位,增強科研院所支撐引領現代化發展的科技創新能力,健全科研業務深度融合機制,完善區域協同創新和共性技術協同發展機制。統籌建設氣象科技基礎條件設施,重點建設科技成果轉化中試平臺,打通科技成果向業務服務能力轉化通道,提升科技對氣象現代化發展的貢獻度。

        營造氣象科技創新環境。健全以科技突破和業務貢獻為導向的科技分類評價體系,完善科技獎勵激勵政策,引導和激勵創新主體、科技人員圍繞氣象現代化核心技術突破通力合作、協同創新。加強知識產權創造、運用、保護和管理。加強氣象科學道德和創新文化建設,營造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用有所成的創新環境。

        加強全方位開放合作。健全溝通交流和信息共享機制,完善基本氣象資料開放清單。創新合作模式,強化聯合研究平臺和機制建設,搭建良好合作環境,推動氣象行業內、部門間、氣象與相關行業間的技術、平臺、人才和項目合作交流。開展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合作共贏的多邊、雙邊氣象交流合作。參加并在部分領域引領氣象相關國際活動和計劃。大力引進、消化、吸收國外先進科學技術和管理經驗,并組織做好國外智力引進和氣象援外工作。促進氣象技術、裝備、服務參與國際競爭。

        (二)堅持人才優先發展

        氣象人才成長環境。創新人才發展機制,打通人才流動、使用、發揮作用中的體制機制障礙,把各類優秀人才集聚到全面推進氣象現代化建設事業中來。堅持競爭激勵和崇尚合作相結合,完善人才培養使用、考核評價和激勵保障機制,不斷優化人才成長的政策、制度環境,識才、愛才、敬才、用才,積極營造優秀人才盡展所長的人文環境和良好氛圍。

        氣象人才隊伍建設。加強科技研發、業務一線和基層人才隊伍建設,提高氣象隊伍整體素質,優化人才隊伍結構,加大高層次領軍人才和中青年骨干人才培養和引進力度,提高引才和引智的效果。完善東西部人才交流機制,加強面向艱苦基層臺站和少數民族地區的氣象人才培養力度,統籌推進人才隊伍協調發展。造就高水平科技創新團隊,發揮好團隊集中優勢攻關和人才培養的作用。推進氣象人才工程建設,構建充滿創新活力的氣象人才體系。

        氣象教育培訓。緊密圍繞氣象現代化需要,制定人才培訓規劃。開展全方位、多層次的氣象教育培訓。健全開放式氣象培訓體系,促進氣象教育培訓管理流程化、規范化和專業化,提升適應現代氣象人才知識更新需要的培訓能力。推進國家級干部培訓學院、培訓分院、省級培訓機構及海內外人才培養基地建設,加快培訓業務平臺建設,發揮培訓在新技術和新方法的開發、推廣與應用中的平臺作用。推進氣象教育與氣象人才隊伍建設的融合發展,充分發揮中國氣象人才培養聯盟的作用,加強氣象學科和專業建設,提升氣象人才培養的水平和質量。

        七、強化氣象現代化的法治保障

        (一)提高氣象依法行政能力

        法律法規體系建設。加快推進氣象法治建設進程,堅持立法先行和立改廢釋并舉,加強氣象立法的頂層設計和前瞻研究,完善氣象立法項目儲備制度。著力推進氣象災害防御、氣候資源開發利用和保護、氣象信息服務等社會關注度高、氣象改革發展急需、條件相對成熟的立法項目。健全促進地方氣象事業發展的地方性法規、政府規章和規范性文件等,形成以氣象法為主體,由若干氣象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部門規章和地方政府規章以及規范性文件組成的氣象法律法規體系。

        依法履行職責。加強氣象法制機構和法治隊伍建設,增強氣象干部職工的法治思維和依法辦事能力。建立和完善各級氣象部門權力清單和責任清單制度,不斷強化公共氣象服務和氣象行政管理職能。堅持依法決策,強化對行政權力制約監督,依法規范全社會的氣象活動。努力提高氣象普法實效,推動全社會共同營造良好的氣象法治環境。

        (二)強化氣象標準化管理

        氣象標準體系。加快制修訂氣象業務、服務和管理標準,實現氣象標準在基礎業務和社會管理領域的全覆蓋。建立健全參與國際標準化活動的工作機制和支撐體系,加大對相關國際標準的跟蹤、研究和轉化,推進我國優勢、特色領域氣象標準向國際標準的轉化。

        氣象標準質量。建立健全科技與標準互動發展的機制,強化氣象標準的科技支撐,促進科技成果向標準的轉化。完善和優化氣象標準制修訂程序,強化標準的質量控制,提升標準適用性。加強對氣象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工作的指導協調和監督考核,不斷完善部門內外高層次人才多元參與氣象標準化工作的體制機制。

        氣象標準應用。建立健全以標準為依據的業務考核和管理工作體系,以標準為手段促進職能轉變。建立健全氣象標準實施監督及評估反饋機制,推行“執行標準清單”制度。加大氣象標準宣傳貫徹力度。

        (三)完善與氣象現代化相適應的體制機制

        體制改革。全面落實國家行政體制改革任務,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推進氣象治理創新。深化氣象服務體制改革,建立開放、多元、有序的氣象服務體系。深化氣象業務科技體制改革,建立集約高效的業務運行機制,完善科技驅動和支撐現代氣象業務發展的體制機制。完善氣象管理體制,全面履行氣象行政管理、行業管理和市場監管等職能。

        頂層設計。緊貼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緊跟科技發展步伐,做好氣象發展規劃及各專項規劃的編制,實施具有全局性、長遠性影響的重點工程和重點項目。加強政策研究與決策咨詢,提高決策的科學性、系統性、指導性和可操作性。

        財政保障。堅持和完善雙重計劃財務體制,進一步明確氣象事權和相應的支出責任,建立相適應的財政資金投入機制。推進社會多元化投入機制建設。

        政策扶持。推動將公共氣象服務納入各級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指導性目錄。建立政府購買公共氣象服務機制和清單。推動社會資本參與氣象現代化建設。

        黨的建設和氣象文化建設。貫徹落實從嚴治黨要求,全面落實黨風廉政建設主體責任和監督責任,弘揚氣象人精神,營造良好發展環境,為全面推進氣象現代化提供強有力的思想和組織保證。


        責任編輯:王俊春錄入:王俊春
        云南通-云南省民族商會官方網站 云南民族旅游網-《環球游報》 大理崇圣寺三塔景區官方網站 | 國家5A級旅游景區 大理旅游網-大理旅游集團官網 昆明旭坤會計師事務所 云南蝴蝶泉國家4A級旅游景區

      1. <track id="olgpo"></track>
      2. <track id="olgpo"><div id="olgpo"></div></track>

          <track id="olgpo"></track>

            <tbody id="olgpo"><div id="olgpo"></div></tbody>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