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ack id="olgpo"></track>
  • <track id="olgpo"><div id="olgpo"></div></track>

      <track id="olgpo"></track>

        <tbody id="olgpo"><div id="olgpo"></div></tbody>

        手機云南通

        云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完善支持政策促進農民持續增收的實施意見

        2017-06-12云南省民族學會42019

        各州、市人民政府,省直各委、辦、廳、局:
        為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完善支持政策促進農民持續增收的若干意見》(國辦發〔2016〕87號)精神,促進全省農民收入持續穩定增長,經省人民政府同意,現提出以下意見: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及省第十次黨代會精神,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和考察云南重要講話精神,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把增加農民收入作為“三農”工作的中心任務,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重點圍繞農業提質增效增加經營性收入,農民就業創業增加工資性收入,農村改革賦權增加財產性收入,完善惠農政策增加轉移性收入,確保全省農民收入持續穩定增長。

        (二)基本原則

        堅持市場主導、政府支持。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組織引導農民順應市場運行規律開展農業生產經營,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農業提質增效;進一步多予少取放活,完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健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充分發揮政府的支持引導作用。

        堅持統籌兼顧、協調發展。統籌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促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發揮工業化、城鎮化對農業現代化和農民增收的帶動及反哺作用;統籌農村經濟發展需求和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實現糧食安全、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農民增收和農業可持續發展相統一。

        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對農業生產資源豐富、潛力尚未充分釋放的地區,要科學規劃、合理開發,為農民收入提供優質增量;對農業發展初具規模、量大質弱,效益提升空間大的地區,要大力轉變發展方式,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通過存量重組為農民提供更多收入;對農業資源枯竭、產業衰退、生態嚴重退化的地區,要加大政策綜合扶持力度,并有序組織富余勞動力向城鎮和二三產業轉移,有效增加政策轉移性收入和工資性收入。

        堅持深化改革、培育動能。以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為重點,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盤活農村生產資源要素,激發農業農村發展活力,加快構建有利于農民增收的體制機制,形成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提升生產經營收入水平,補齊財產收入短板。

        (三)主要目標。到2020年,支撐農民收入增長的農業支持保護政策、農民就業創業政策、農村社會保障政策、農村生產要素管理政策等體系基本健全,農民收入持續增長機制基本建立,進一步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和農民收入與全國平均水平的差距,與全國同步實現全面小康。

        二、重點任務

        (一)產業提質促增收

        1.調整優化農業結構。調整優化農業種養結構,推進農牧、農林、農漁結合循環發展,加快發展高原特色現代農業產業。優化種植業結構,加大“糧改飼”工作力度,推廣優質水稻、優質麥類、鮮食和飼用青貯玉米生產。重視發展生態營養的小雜糧,推進馬鈴薯主食化開發。推進養殖業轉型升級,繼續開展畜禽標準化規模養殖創建活動,加大畜禽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建設,啟動畜牧業綠色發展示范縣創建工作。全面推進人畜分離建設,分片推進九大高原湖泊和牛欄江區域禁養。大力推進重點產業發展。以《云南省高原特色現代農業產業發展規劃》和10個子產業規劃為指導,加快產業轉型升級,延伸產業鏈、重塑價值鏈,加快提升生態化、集約化、品牌化、智能化、多功能化、資本化、國際化水平。全產業鏈打造生豬、牛羊、蔬菜、花卉、中藥材、茶葉、核桃、水果、咖啡和食用菌等10大重點產業。大力推廣節水、節肥、節藥技術設備,深入開展水稻、玉米、小麥、馬鈴薯、油菜、甘蔗等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推進行動。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體系建設,建設縣級糧食質量監測檢驗站點,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支持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吸引社會資本進行市場化運營。大力推進農業生產、采購、包裝、物流、服務標準化,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三品一標”農產品,積極培育知名農業品牌,形成優質優價的正向激勵機制。加快農業農村大數據平臺建設和應用,強化涉農信息服務,引導農戶建立與市場需求相適應的生產結構。(省農業廳、水利廳、林業廳、發展改革委、科技廳、財政廳、糧食局等部門負責)

        2.強化基礎設施支撐。積極爭取國家預算內資金,加大農業基礎設施投入。認真研究國家產業政策和投資方向,按照國家和省“十三五”農業農村經濟發展規劃,強化項目前期工作,加大項目儲備,加強對申報項目的跟蹤銜接,掌握項目審批和投資安排的最新進展情況,爭取國家最大限度支持。突出重點,強化農田水利、農業科技、農產品流通、農村電網、信息化等基礎設施投入。創新投融資模式和融資機制,探索運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不斷拓寬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籌資渠道,加大農業資金投入力度。(省發展改革委、財政廳、國土資源廳、水利廳、農業廳、林業廳、糧食局、能源局等部門負責)

        (二)綜合扶持促增收

        1.推進農業補貼政策轉型。在確保我省糧食安全和農民收入穩定增長的前提下,突出綠色生態導向,落實和完善我省農業“三項補貼”改革政策實施方案,重點支持耕地地力保護和糧食適度規模經營。完善耕地保護補償機制,繼續實施好石漠化地區耕地輪作休耕制度試點。落實草原、森林、濕地、河湖等生態補償政策,實施好新一輪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推進草原生態環境恢復改善,促進畜牧業生產持續發展和農牧民穩定增收。繼續實施和完善產糧大縣獎勵政策。加大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建設支持力度,實施省級儲備糧訂單收購,保障農民合理收益。(省財政廳、發展改革委、國土資源廳、農業廳、水利廳、林業廳、糧食局等部門負責)

        2.探索財政支農新模式。綜合運用擔保、基金、貼息、獎補、稅收優惠等政策工具,加大對“三農”金融服務的政策支持,重點支持發展農戶小額貸款、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貸款、種養業貸款、農業產業鏈貸款、大宗農產品保險、林權抵押貸款等。設立高原特色現代農業產業發展基金(子基金),加大財政涉農資金整合力度,引導社會投入,撬動金融資本,支持高原特色現代農業產業發展。推進農業信貸擔保體系建設,全面覆蓋糧食主產縣和農業大縣,支持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和新型經營主體成長,充分發揮信貸擔保作用,緩解農業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發揮涉農貼息貸款激勵作用,引導金融資本和社會資本投入農業建設,深入推進農業產業市場化進程。將縣域金融機構涉農貸款增量獎勵列入財政部普惠金融發展專項資金政策,對符合條件的縣域金融機構給予獎勵,引導加大涉農貸款投放力度??偨Y推廣“財政補助、農戶自繳、社會幫扶”等模式,引導成立多種形式的農民資金互助組織,有效提升農戶小額信貸可得性。鼓勵社會資本投資農業產業投資基金、農業私募股權投資基金和農業科技創業投資基金。推動建立農業補貼、涉農信貸、農產品期貨、農業保險聯動機制,積極開展財政資金支持“期貨+保險”試點模式,為農戶、家庭農場及農民合作社組織提供價格風險保障服務,增強衍生品市場對實體經濟的服務能力以及對“三農”服務的廣度、深度和力度。(省財政廳,人民銀行昆明中心支行、云南銀監局、云南證監局、云南保監局,省農業廳、林業廳、糧食局等部門負責)

        3.完善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堅持市場化改革取向和保護農民利益并重,完善糧食等重要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加強甘蔗等農產品價格放開后的行業監管,制定議價規則,引導價格合理形成,促進農業產業可持續發展;加強煙葉價格的行業管理,煙草公司每年與煙農簽訂煙葉種植合同時,應當明確煙葉收購價格,并嚴格按照合同確定的價格收購煙葉;認真執行并完善稻谷最低收購價政策,做好農產品成本調查和價格監測。繼續做好農戶種植意向、農戶存售糧情況、農戶購買情況等專項調查,鞏固提升農產品成本調查水平,保證調查的真實性、可靠性。(省發展改革委、財政廳、農業廳、商務廳、糧食局、工業和信息化委,省煙草公司、農業發展銀行云南省分行等部門和單位負責)

        4.優化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政策環境。支持家庭農場、專業大戶、農民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充分發揮其對農民增收的帶動作用。嚴格落實農業生產用電的有關政策措施,積極推進農業綜合水價改革,加大有關稅費優惠政策制定和落實力度。健全土地流轉服務體系,促進流轉規范化管理,引導農民以多種方式流轉承包土地的經營權。省、州市、縣分級建立示范性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評定標準,有關扶持政策向示范性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傾斜。支持龍頭企業轉型升級,培育農業“小巨人”。加大政府購買農業社會化服務力度,構建政府引導與市場運作相結合、公益性服務與經營性服務相協調、專項服務與綜合服務相統一的新型農業社會化綜合服務體系,推廣農業生產經營環節服務外包、土地托管、代耕代種、聯耕聯種等綜合服務模式。支持各類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發展,建設一批集收儲、烘干、加工、配送、銷售等于一體的糧食產后服務中心。(省農業廳、發展改革委、財政廳、國土資源廳、糧食局,人民銀行昆明中心支行、云南銀監局、云南保監局等部門負責)

        5.優化農村金融服務。充分發揮各類金融機構支持農業發展的互補優勢,為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和重點項目等提供中長期貸款支持,推進金融產品創新和經營中心下沉,發展農村普惠金融。農村合作金融機構要發揮農村金融主力軍作用,積極創新與現代農業生產、新農村建設、農民增收致富相適應的金融產品,提升服務效率。支持各類符合條件的社會資本參與設立村鎮銀行,穩步提高縣域覆蓋面,并持續引導村鎮銀行向下延伸金融服務網點,不斷提升金融服務覆蓋面。在堅持主發起行最低持股比例的前提下,鼓勵開業滿3年、主要監管指標良好、經營發展穩健的村鎮銀行,通過轉讓股權和新引進民間資本等方式積極調整優化主發起行與民間資本的股本結構,穩步提高民間資本持股比例。引導互聯網金融、移動金融在農村規范發展。各銀行業金融機構要加強對農田水利等農業基礎設施、高標準農田、現代種業、智能農業、農產品精深加工、訂單農業、農村電商等領域的融資支持,充分對接農業企業“走出去”的資金需求,探索開展糧食生產規模經營主體營銷貸款。要創新面向新型城鎮化的金融產品,做好與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有關的金融服務。各銀行業金融機構要積極配合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積極探索資源性、經營性農村集體產權抵押擔保貸款試點,進一步釋放農村資源資產的抵押擔保權能。在防控風險的基礎上,繼續規范發展林權抵押貸款。依法穩妥推進農村承包土地的經營權抵押貸款和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貸款試點,有序推進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健全農戶、農民合作社、農村小微企業等信用信息征集和評價體系,加快評定進度。(人民銀行昆明中心支行、云南銀監局、云南保監局,省農業廳、林業廳等部門負責)

        6.完善保險支農惠農方式。建立健全農業保險保障體系,從覆蓋直接物化成本逐步實現覆蓋生產成本。探索采取財政保費補貼等方式,為家庭農場、專業大戶、農民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等新型主體投保農業、保證、財產等保險提供支持。積極探索開展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保證保險等方式,為新型經營主體融資提供增信。穩步推進政策性農業保險項目實施,鼓勵保險機構創新產品和服務,進一步擴大農業保險覆蓋面、增加農產品保險品種,鼓勵各地開展糧油、生豬、牛羊、蔬菜、花卉、中藥材、茶葉、核桃、水果、咖啡、食用菌、橡膠、甘蔗、蠶桑、漁業、烤煙等特色產業保險,穩步提高保障水平。推廣農房、農機具、設施農業、農村小額信貸保證保險業務。鼓勵有條件的地區探索開展價格指數保險、信貸保證保險、“財產+人身”組合保險等新型險種。鼓勵保險機構為外向型農業經營主體提供信用保險、保單項下融資和海外資信調查等服務,擴大涉農出口信用保險承保范圍。探索建立財政支持的農業保險大災風險分散機制。加強“銀證?!焙献?,探索開展農房財產權抵押貸款保證保險和“保險+期貨”等保險試點。鼓勵保險資金優先投資“三農”領域重點項目。(云南保監局、云南銀監局,省金融辦、財政廳、農業廳、林業廳等部門負責)

        (三)就業創業促增收

        1.促進城鄉勞動者平等就業。充分發揮市場在人力資源配置中的基礎作用,培育和完善統一、競爭、有序的人力資源市場,加強人力資源市場監管,不斷優化公共就業服務環境,加快建設公共就業服務平臺,完善覆蓋城鄉的公共就業服務制度,推動公共就業創業服務覆蓋全體勞動者。放寬失業登記條件,允許法定勞動年齡內、有勞動能力、有就業要求、處于無業狀態的城鎮常住人員在常住地的公共就業人才服務機構進行失業登記,建立城鄉勞動者統一的就業失業登記制度,有效促進城鄉勞動者公共就業服務均等化。認真落實國家和省關于減少職業資格許可和認定事項的要求,落實“五證合一”制度,切實降低就業創業準入門檻。規范企業、事業單位招人用人制度,用人單位招聘不得違規設置民族、性別、宗教信仰等條件限制,推動國有企業面向社會公開招聘員工。加大人力資源市場監管力度,依法打擊招聘欺詐行為,及時糾正性別歧視和其他各類就業歧視,健全公平就業制度。加強農民工輸出輸入地勞務對接,積極開展有組織的勞務輸出,促進農村勞動力有序轉移。加強監督檢查,依法維護農民工合法權益,提高農民工勞動合同簽訂率和社會保險參保率。進一步推進農民工工資支付保障法制化建設,著力推進農民工實名制管理和銀行按月代發農民工工資制度,切實解決拖欠農民工工資問題。依法規范勞務派遣用工行為,推進區域性、行業性工資集體協商工作,繼續推行集體合同制度。各級政府在制定征地補償安置方案時,要探索建立被征地農民多元化保障機制,明確促進被征地農民就業的具體措施。(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農業廳、國土資源廳等部門負責)

        2.加快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適應現代農業發展要求,完善適合我省省情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制度體系,通過教育培訓提高職業農民綜合素質和生產經營水平,通過規范管理引導農民走上職業化發展道路,通過政策支持提高職業農民自我發展能力。建立健全培育機制,探索制定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管理機構、培訓單位、實訓基地、農民田間學校的準入標準。加快建立農業行政主管部門負責,農民科技教育培訓中心、農業廣播電視學校、農民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農業科研院所、農業技術推廣機構以及其他各類市場主體多方參與、適度競爭的多元培育機制。以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示范縣為重點區域,以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輪訓計劃和現代青年農場主培養計劃為引領,加快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到2020年培育30萬人。(省農業廳、教育廳、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林業廳等部門負責)

        3.支持農民開展創業創新。支持農民發展農產品加工、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農村服務業等勞動密集型產業項目,推進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全面落實農民工等人員返鄉創業政策,進一步優化農村創業環境,支持各地結合當地產業特色開展返鄉農民工創業園區建設,為農民返鄉創業搭建平臺。積極組織創業創新農民與創業園區對接,降低創業成本,支持更多有技術、有資本、會經營、懂管理的農民工返鄉創業。加大對返鄉創業農民工創業培訓的組織力度,確保每名有培訓需求的創業者都能通過培訓提升創業能力。加大“貸免扶補”、創業擔保貸款對返鄉農民工創業的支持力度,把返鄉創業農民工和農村戶籍的城鎮個體工商經營從業人員納入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覆蓋范圍。結合“互聯網+創業創新”,認真開展農民就業創業示范縣建設,大力支持農民創業創新。將扶持農民工創業與縣域經濟發展相結合,發展“一鄉一業”“一村一品”,培育鄉村手工藝品和農村土特產品品牌。關注農村特殊群體就業創業,切實做好失地農民、農村低保家庭等群體的就業援助工作。托底幫扶就業困難人員,重點幫扶殘疾人和“零就業”家庭。(省農業廳、發展改革委、科技廳、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商務廳、林業廳、旅游發展委等部門負責)

        4.鼓勵規范工商資本投資農業農村。繼續深化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堅持先易后難、成熟一批下放一批的原則,按照國家規定逐步下放審批程序,進一步規范項目審批、優化服務、提高效率。創新機制,積極推進農業、水利、林業領域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積極引導鼓勵社會資本參與現代農業示范區、農業物聯網與信息化、農產品批發市場、旅游休閑農業發展,撬動更多社會資本投向農業農村。全面落實工商資本租賃農地分級備案制度,探索建立資格審查、項目審核、風險保障金制度。(省發展改革委、財政廳、國土資源廳、水利廳、農業廳、商務廳、林業廳、旅游發展委等部門負責)

        5.構建合理產業鏈利益聯結機制。做大做強農業龍頭企業,穩步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聯合體。支持全省農業龍頭企業發展壯大和轉型升級,支持農業龍頭企業與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有效對接,推進各類主體的深度融合。堅持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原則,保護農民的長遠利益,通過大力發展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新型職業農民、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創新發展訂單農業,鼓勵發展股份合作,引導農業龍頭企業與農戶形成緊密的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利益聯結關系,促進企業發展、合作社增效、農戶增收。強化農業龍頭企業聯農帶農激勵機制,逐步建立國家有關扶持政策與利益聯結機制相掛鉤機制,引導各地進一步強化風險防范機制,不斷提高農民風險防范能力。(省農業廳、林業廳、糧食局、發展改革委、財政廳等部門負責)

        (四)深化改革促增收

        1.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實行農村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置并行,加快農村承包地、林地、草原、“四荒地”、宅基地、農房、集體建設用地等確權登記頒證,完善農村集體產權抵押、擔保、流轉、退出等權能。全面開展農村集體資產清產核資,抓好農村集體資產股份權能改革試點;推進農村土地征收、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完善農村土地征收制度,縮小征地范圍,規范土地征收程序,完善對被征地農民合理、規范、多元保障機制;在符合規劃、用途管制和依法取得前提下,探索推進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與國有建設用地同等入市、同權同價,建立兼顧國家、集體、個人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機制,合理提高個人收益;有效維護進城落戶農民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支持引導其依法自愿有償轉讓上述權益;加強和完善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引導林權規范有序流轉,鼓勵發展家庭林場、股份合作林場。(省農業廳、國土資源廳、林業廳等部門負責)

        2.激活農村資源資產要素。建立省、州市、縣、鄉統一聯網、四級聯動的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體系,盤活農村資產資源,探索資源開發、物業租賃、勞務創收、異地置業、股份合作等發展模式,多種途徑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繼續推廣強基惠農“股份合作”經濟,在不改變用途的情況下,財政專項扶貧資金和其他涉農資金投入設施農業、養殖、光伏、水電、鄉村旅游等項目形成的資產,具備條件的可折股量化給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省農業廳、國土資源廳、林業廳、旅游發展委等部門負責)

        3.實現新型城鎮化輻射帶動。加快戶籍制度改革步伐,全面實施居住證制度,放寬農業轉移人口落戶條件。深入推進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工作,進一步推進滇中城市群一體化建設及農業型特色小鎮、邊境口岸建設。推動多種形式的產城融合,積極引導農村產業向縣城、中心鎮、產業園區等集聚,打造一批農字號特色小城鎮,促進農業現代化與新型城鎮化協調發展。認真做好陸良縣、澄江縣、騰沖市、彌勒市、祥云縣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試點示范工作。完善城鄉土地利用機制,全面推行城鎮建設用地增加與農村建設用地減少相掛鉤政策,推進工礦廢棄土地復墾利用,開展低丘緩坡地開發試點。(省發展改革委、住房城鄉建設廳、公安廳、國土資源廳等部門負責)

        (五)脫貧攻堅促增收

        1.如期實現脫貧攻堅目標。堅持把脫貧攻堅作為各級財政預算投入保障的重點,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全面推進貧困縣涉農資金整合工作。實施“五個一批”工程,堅持“挪窮窩”“換窮業”并舉,堅決打贏易地扶貧搬遷脫貧攻堅戰;通過引入市場主體,圍繞高原特色現代農業、現代旅游業、光伏、小水電、電商等,建立貧困群眾參與機制和受益機制;加大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勞動力“訂單式”“定向式”輸出培訓。實施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專項行動,建立勞動力輸出精準對接平臺和保障機制,完善勞務協作對接機制,提高貧困群眾組織化程度和穩定就業能力;通過實現農村低保制度與扶貧開發政策有效銜接,對符合條件的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納入低保范圍,做到應保盡保。深化東西扶貧協作,健全滬滇、粵滇扶貧協作機制。引導社會力量,開展萬企幫萬村行動,鼓勵支持民營企業、社會組織、個人參與扶貧開發,實現社會扶貧重心下移到村、對接到戶。建立扶貧對象動態管理機制,嚴格執行貧困識別和貧困退出標準。持續加大對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集中連片貧困地區的投入和幫扶力度,實施“直過民族”和人口較少民族、藏區、怒江、“鎮彝威”革命老區脫貧攻堅行動計劃,加快貧困地區特色產業培育、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公共服務水平,確保發展速度、增收幅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努力在少數民族脫貧、邊境脫貧、生態脫貧等方面作出示范。實現計劃脫貧建檔立卡貧困戶符合參保條件人員100%參加基本養老、基本醫療保險,確保貧困人口早參保,不斷保。加大對農村貧困人員、轉移就業農村勞動力群體技能培訓,開展農民工職業技能提升計劃、技能扶貧專項行動。(省扶貧辦、農業廳、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發展改革委、教育廳、衛生計生委、民政廳、水利廳、林業廳、旅游發展委、能源局等部門負責)

        2.完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完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加強城鄉各項養老保險制度的銜接,優化繳費檔次標準設置,完善政府繳費補貼政策,適當提高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標準,維護參保人的養老保險權益。整合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城鄉居民執行統一的基本醫療保險門診和住院醫療待遇,適當提高政府補助標準。重點將城鄉居民低保對象和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納入參保范圍,民政部門全額資助特困人員救助對象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對城鄉低保對象等符合條件困難人員,實行定額資助參加城鄉基本醫療保險。將符合條件的農村貧困家庭全部納入農村低保范圍,建立完善低保標準動態調整、特困人員救助供養和經濟困難高齡、失能老年人的補貼制度。推行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人員在戶籍地參加相應社會保險,避免重復參保繳費,做好返鄉就業創業人員社會保險接續工作。(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衛生計生委、民政廳、財政廳等部門負責)

        三、工作保障

        (一)落實領導責任。各級政府要提高新形勢下促進農民增收重要性的認識,增強責任感和緊迫感,提高對農民增收形勢的分析研判和駕馭能力。要緊密結合當地實際,加強組織領導、健全工作機制,細化工作措施,進一步拓寬農民增收渠道。要突出抓好農民增收工作在基層一線的落實,選好配強村級領導班子,培養支持脫貧致富帶頭人,充分發揮其組織引導和典型示范作用。(各州、市、縣、區人民政府負責)

        (二)強化部門協作。農民增收工作任務重、范圍廣,涉及部門多。有關部門要根據本意見精神,按照職能分工,對有關工作舉措進行細化,對長遠目標和年度目標進行分解,認真制定具體的落實方案。對涉及多部門的共管事項,要加強信息溝通,密切協同配合,形成部門齊抓共管的合力。省農業廳、發展改革委要會同有關部門對本意見落實情況進行督促跟蹤評估,及時向省人民政府報告。(省農業廳、發展改革委等部門負責)

        (三)健全收入統計調查機制。各級統計、調查和涉農部門要加強協作溝通,不斷提高統計調查工作水平,按照科學客觀、真實可信、不重不漏的原則,切實做好農民收入統計調查工作,確保農民增收數據客觀真實。國家統計局云南調查總隊和省統計局要切實做好各地農民收入的統計監測工作,并結合全省高原特色現代農業發展實際、各地優勢特色產業產值、收入情況,認真組織開展對農民家庭經營、工資性收入及財產性和轉移性收入的監測分析,強化數據采集管理,提高數據質量和分析水平,做到準確反映我省農民收入水平,探索科學合理的農業統計工作機制。(國家統計局云南調查總隊,省統計局、農業廳、林業廳、發展改革委等部門負責)


        云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2017年6月5日

        錄入:王俊春 編輯:王俊春
        update time:2017-06-12 10:14:22
        云南通-云南省民族商會官方網站 業業安-云南安全生產責任保險數據治理與事故預防智慧化服務-云南業業安科技服務有限公司 云南民族旅游網-《環球游報》 大理崇圣寺三塔景區官方網站 | 國家5A級旅游景區 大理旅游網-大理旅游集團官網 昆明旭坤會計師事務所 云南蝴蝶泉國家4A級旅游景區

      1. <track id="olgpo"></track>
      2. <track id="olgpo"><div id="olgpo"></div></track>

          <track id="olgpo"></track>

            <tbody id="olgpo"><div id="olgpo"></div></tbody>

            {关键词}